798CUBE论坛预告丨后碳:云与地的共鸣,碳的数字化
收起
在迈入后碳时代的今天,环境保护成为了重要的社会使命,如何将环境可持续性与科技创新结合,也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议题。
如同跨学科艺术家金允哲(Yunchul Kim)在“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与玄秘的流溢”展览中所强调的“跨物质” (transmattering)概念,融合自然物质、科技元素与哲学思考,探索宇宙、生命、文化等宏大议题。“碳”作为一个跨物质媒介,也在艺术领域不断被运用于创作与讨论中。
8月,798CUBE将推出“云与地的共鸣,碳的数字化”系列主题活动,推动艺术与科技的未来探索。本次项目由艺术家、策展人蔡艺璇发起,信言设计大使、瑞士文化基金会联合支持。
植物中储存的碳,是千百年来光合作用的结果,在沉积为化石燃料后,又在工业生产中进入大气层。云端和海洋中过量的碳不仅导致了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也引发了国际政治环境中针对减碳义务的争论。因此,碳也逐渐具备了数字媒介和交易属性,碳积分作为调节企业环境责任的市场机制,同时也是先发现代性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问题上划分权责的手段。
本次活动主题为“云与地的共鸣,碳的数字化”,将跟随碳的足迹穿越地质与云层,通过数字化手段理解它的影响和流动。影片《百分之二十一》告诉我们,人类的意识依赖于空气中21%的氧气,化学元素与地球的物质性以及人类的思想紧密相连。由于碳元素不像领土那样易于划分和量化,我们必须通过水足迹或生产足迹等方式来介入这一议题。对岩石、水流和大气的生态数据的采集,使我们能够以理性和精算的方式对生态资产进行划分、分级和管理。另一方面,Fragmentin的作品《全球布线》将数字化与气温上升的全球影响并置,展现了在数字化监测的同时,数字设备所排放的热量与环境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气味设计工作坊《红色的天空是什么味道?》则从漂浮于空气中的化学微粒介入,以精确又感性的方式,唤醒城市以及气候变化的嗅觉记忆。
奥利特·哈尔班在《天气之语 · 期权》中写道:"期权是一种选择,在市场中,期权体现了一种在未来来临之前,押注于某项资产未来走势的能力。期权与天气似乎没有关系,但它可谓是气候变化背后的机器。风险管理方式通过将地理和天气,理解为时间和气候。使一种新形态的领土计算成为可能,而这种转化方式的背后是“概率”的概念。海洋成为了抽象的可理性化区域,而人类的生命、那些不幸的押注对象,也变得在精算意义上可被表现和量化。” 我们当前的挑战是要问,当我们已经将生态足迹转化为金融,我们如何能够利用这种根植于机器的计算控制来推测与 "我们现在投注的未来" 所不同的,另一种未来?
主持嘉宾
于罗德岛设计学院获得建筑学士及艺术学士(电影)。曾工作于MAD建筑事务所,负责跨界设计项目、艺术装置及出版物。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危机与生态设计方向教师,讲授课程“后碳未来”,提出可再生能源的未来设计方法。她创立了Black Void,艺术与科学创作团队,创作关注技术与自然共同建立的混合生态。艺术项目“大气炼金术”及“生态圈3号”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威尼斯军械库、深圳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地展出,并被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介绍,并广泛与欧莱雅、奥迪、大众、极星汽车、杰尼塞斯等国际知名品牌合作。她创立的研究性艺术组织 Conversazione, 在纽约及北京多城举办近百场讲座、工作坊等,策划展览包括 “齐物生息:堆栈地貌中的自然系统变动”(2020, OCAT 研究中心),“振动的云层”(2021,设计互联)。获得鸣凤堂青年电影节铜奖(2019) 及信言设计大使种子基金(2022)。 对谈嘉宾 Fragmentin由三位洛桑艺术设计大学(ECAL)校友组成:劳拉·尼德(Laura Nieder)、大卫·科隆比尼(David Colombini)和马克·杜布瓦(Marc Dubois)。他们的作品处于艺术与工程的交汇点,通过探讨数字技术对控制和不透明性的倾向,质疑数字技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Fragmentin的作品常被构思为讨论当代重要主题和问题(如气候变化)的空间。多个机构已将Fragmentin的作品纳入其永久收藏。包括:巴塞尔的HeK(《Displuvium》,2019年)、PAX艺术基金会(《The Weather Followers》,2018年)和洛桑设计与应用艺术博物馆(Mudac)(《Displuvium》,2022年 / 《G80》,2023年)。 ACCYF 30U30 2023 公益领域唯一上榜人,联合国 ITCILO 全球青年论坛(冬季&夏季)SDG 青年行动方向特邀嘉宾,Beijing Impact Hub 社会创新分享人,MPS 公益慈善领军人才研修班 2023 级。MyH2O 吾水信息平台关注中国乡村饮水安全,调动青年力量深入乡村,与多方共同搭建水安全协作网络,为乡村居民切实提升饮水质量和安全。机构受到国内和国际(包括 UN)的广泛认可。作为秘书长,朱迪昕瑶负责吾水专项、吾水地图以及人才培养项目。2015年起,MyH2O 已培养 210+批大学生志愿者在中国 26 个省的 1000+乡村开展乡村饮水调研活动,收集 5000+份水样数据和 7000+份健康调研问卷,并通过 MyH2O 自己搭建的吾水地图进行展示,让更多公众了解中国乡村饮用水现状的同时也为乡村社区链接更多资源方。 师丹青致力于将沉浸式、交互式的数字艺术有机植入大尺度城市与建筑空间设计中,打造面向未来的叙事体验空间。他主持设计数字媒体展示项目在世界多地落成,包括: 荷兰阿姆斯特丹微生物馆、韩国Hansol纸文化博物馆、微软Center One体验中心、故宫端门数字体验馆、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新华网瓷生物乐园等。同时,师丹青积极推动新媒体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以及多学科间的实验性的跨界合作,包括: 基于人工智能语音技术的交互叙事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及脑机接口的心理调适空间研究、基于生物材料和生命科学的交互体验设计等。他的跨界新媒体艺术作品曾多次参加奥地利Ars Electronica国际电子艺术节、德国ZKM媒体艺术中心、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等国内外权威展览并获奖。
发起人 蔡艺璇 跨学科设计师、艺术家、策展人。于罗德岛设计学院获得建筑学士及艺术学士(电影)。曾工作于MAD建筑事务所,负责跨界设计项目、艺术装置及出版物。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危机与生态设计方向教师,讲授课程“后碳未来”,提出可再生能源的未来设计方法。她创立了Black Void,艺术与科学创作团队,创作关注技术与自然共同建立的混合生态。艺术项目“大气炼金术”及“生态圈3号”在威尼斯军械库、深圳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地展出,并被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介绍,并广泛与欧莱雅、奥迪、大众、极星汽车、捷尼塞斯等国际知名品牌合作。她创立的研究性艺术组织 Conversazione, 在纽约及北京多城举办近百场讲座、工作坊等,策划展览包括 “齐物生息:堆栈地貌中的自然系统变动”(2020, OCAT 研究中心),“振动的云层”(2021,设计互联)。获得鸣凤堂青年电影节铜奖(2019) 及信言设计大使种子基金(2022)。 联合发起人 王雪圻 品牌传播、内容创作者、投资人。波士顿大学艺术史与新闻学双学士,曾于纽约与北京两地的画廊、拍卖行以及美术馆工作。回国后从事于跨国公司市场及品牌传播工作,后进入早期投资领域。目前正专注于跨学科艺术项目、艺术IP开发、在地环境治理研究等。 主办机构 支持机构 发起机构 媒体合作 卷宗Wallpaper* Conversazione 支持机构:信言设计大使 信言设计大使是一个成立于2014年的项目资助平台,由2007年创立的本地注册非牟利慈善团体「香港设计大使」创办。信言设计大使旨在支持香港及大湾区的设计项目,推动专业知识、设计研究议题和创意项目,涉及多个设计领域,从平面设计、媒体、建筑到生活空间。信言设计大使致力于积极鼓励创意研究、设计及富有意义的项目发展,以此倡导设计的正面价值。 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 瑞士文化基金会致力于在国内外推广瑞士当代文化艺术。基金会于1939年由瑞士政府成立,其上海办公室于2010年成立,旨在支持中瑞两国艺术家与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开展项目促进两国在文化领域内知识与经验的分享。目前,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开展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瑞士当代艺术,其中包括视觉艺术、表演艺术、设计、音乐、文学等众多领域。
798CUBE坐落于北京 798艺术区的核心区域,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体由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艺术家朱锫设计,是朱锫建筑所(Studio Zhu Pei)近年来以工业遗产为主题的一系列实验性的创作实践之一,这座艺术区里的工业“盒子群”,充分展现出科技、艺术与工业遗产相结合的基因。以“Into the Unknown”为口号的 798CUBE,致力于科技和艺术的融合,并依托 798 艺术区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文化名片的天生优势,打造一个面向大众,链接国际优质艺术资源与公众的平台,在新兴科技与前卫艺术孕育的语境中启发大众,并愿意持续、深入地参与到世界范围内的艺术语境之中。